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省香山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0岁左右进入私塾学习。其兄孙眉在外地进行垦荒,经营牧场和经营商店。如果按照这个步子走下去的话,孙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手工业者,农民或是小商贩。是什么让他走上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道路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国民之父孙中山为何会反清,并创建民国?
1.物质生活条件是基础。
孙的家庭并不富裕,先祖几代人都是以农耕为生,家境贫寒,值得提到的是,根据着名历史学家罗香林的《国父家事源流》可知孙中山先祖为中原望族,居住在河南陈留(今开封,是我老乡呢哈哈哈哈),但是什么也经不起历史的打磨,到了孙的爷爷父亲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中国封建时期的小农经济大家都知道,勉强挣扎在生存线上而已。孙的家庭属于贫农行列,自然不会跟清朝的统治阶级站在一起嘛。也就是说跟统治阶级站在对立面。
2.思想基础
有句话叫做,人一直活在过去当中。孙的童年生活对其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就要讲一个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从时间地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场以洪秀全为领导的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农民起义对我们的伟人是有很大影响的。太平军的事迹在两广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一个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叫冯观爽。他在大树下乘凉时经常给孩子们讲太平军的故事,孙中山当时就有了对洪秀全的仰慕之意,甚至玩起了天兵抓清狗的游戏,他还有折断神庙的事迹。他的私塾先生曾评价他,他将来不是做人上人便是做人下人。
后来有人问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来源,他说:我革命思想成为体系乃是以后的事,不过给我这种念头的却是年幼乡间宿老的谈话。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留下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然不同人幼时对这种思想的反应也不同,即使都处于贫民阶层,可能更多人选择了隐忍,而孙中山选择了认同与接受。
可是这些并不足以让其成事啊,有这种思想的人不计其数,但为何是孙中山呢?
3.时势造英雄
在孙十几岁的时候,其哥哥孙眉在美国檀香山做生意有了起色,孙被接到那里读书,接受了西方教育。回国后他并没有想革命,而是进入香港西医书院,胸怀的是治病救人。当然在我看来。那是解决吃饭用事情,毕竟那时的西医是多么吃香。当然,在学医的同时,他还广泛的涉猎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其毕业后就澳门广州一带行医,并接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即使这样也不足以让其做出伟大的事业来啊,充其量是有了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当时中国的社会团体多如牛毛啊。
孙当时可能觉得清朝政府还有用,能不反就不反嘛。于是就有了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不知道怎么递上去的,也不知道递上去了没),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能被接受。
但之后,重点来了啊!
4.创办政党
接着上面,同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895年2月,在香港建立兴中会,同年十月,兴中会在广州密谋起义,,事泄失败孙逃亡海外。
1896年10月,孙在英国被清使馆诱捕,之后被英国友人营救(由此可见,人脉是多么重要的)。
之后在欧美各国考察各国政治经济,形成其初步的三民主义思想。
1897年,去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又发动在惠州的起义,后又失败;
戊戌变法后,曾与康有为梁启超商谈,但未实现。
1904年11月,成立了兴中会,仅有20多人;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6年-1911年,孙中山为革命宣传,奔走,筹集经费,实践。
1911年,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
事情的转机在于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赶回国内,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国由此拉开序幕,总的来说,孙对于民国奋斗是有目共睹的的,失败了很多次。但之后很快退位也是合情理的,朋友们把你认为的原因分享在评论里吧,下期为你们揭晓。
历史这个东西,人云亦云,各有各的说法,但我们力求从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角度去解读它,希望大家可以支持。
来源:只讲民国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