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领先的企业技术服务平台贤集网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历史名人 — 正文

一代文人朱自清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是因为活得太认真

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都知道他是一名现代散文家,可他的一生仅活了“匆匆”50个年头。


一代文人朱自清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是因为活得太认真


没有荣华富贵,只有清贫劳碌,他的晚年更称得上是凄凉。


为何一代优秀的知识青年会有如此不堪的晚年生活?


家道中落,经济状况堪忧


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朱鸿钧曾在扬州、徐州等地做官,对作为朱家长子的朱自清格外看重,并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在学业上,朱自清从小便受到父亲严苛的督促,因此,他在古诗文和国学方面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16年,朱自清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可是,父亲却在同时不幸“赋闲”失业,家庭条件一落千丈。经济困窘的父亲尽了极大的努力,负债累累,才勉强办成儿子朱自清和其第一任妻子武钟谦的婚礼,并把他送到北京读书。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朱自清的祖母病逝了。接到噩耗后的朱自清和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的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家境大不如从前的凄凉:满院子枯枝败叶,一派萧条;微微发胖的父亲已略显龙钟。这一切,朱自清都看在眼里,心里一片沉重。


办好祖母的丧事后,朱自清便踏上去往北大的路途,而父亲也迫于生计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两人同行至南京。在火车站,父亲坚持为儿子买橘子,便留下了经典而感人的《背影》。


朱自清远远地望着父亲,沧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已经很明显了:父亲的体型发胖,翻过月台的动作略显笨拙。看到父亲捧着一袋橘子归来,朱自清不禁连忙把眼泪藏起来。


质朴感人的文字,朴实无华的描写,写尽了父子二人分别之际的不舍和感慨,朱自清的文学才华可见一斑。


随着朱自清在《小说月报》等刊物上陆续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作品影响力日益扩大,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而他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1925年,朱自清收到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的聘书,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


可惜,命运并没有因此给予他一分怜惜。妻子武钟谦为了让朱自清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仅自己一人带着六个孩子,而且包揽全部家务活,最终积劳成疾,因病逝世。


朱自清一边独自照顾着六个幼小的孩子,一边陷入了无止境的悲哀中。从《给亡妇》一文中可以窥见,深爱着亡妻的朱自清当时发自心灵深处的悲痛和自责。


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


国家战乱,一家八口颠沛流离


两年后,朱自清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陈竹隐。“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她被朱自清横溢的才华、研究学问的专注倾倒,继而更是深陷于其正派、诚挚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中。


她毅然承担起照顾六个孩子的重任,与朱自清肩并肩地走下去。


婚后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朱自清每个月的收入有一半需要用来赡养父母和6个小孩。到了给孩子们交学费的时候,朱自清不得不向校方借支薪水。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北京沦陷了。朱自清作为享有盛名的爱国文化人士,早就被日本人盯上了。在清华校长的安排下,朱自清熘过了封锁线,偷偷地撤离北平,一路南下。直到一年多后,陈竹隐才接到通知,让她带着孩子们离京南下,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


在坐船南下时,除了要面对动不动就拉人出去枪毙的日本搜查兵,还有让人煎熬、煎熬的晕船。偏偏在船即将驶到目的地时,迎来了台风。海上刮起狂风巨浪,将船打得剧烈地上下颠簸,满船的人都在搜肠刮肚、没完没了地呕吐,孩子们边吐边哭喊着妈妈。


陈竹隐将两个最小的孩子放到床上,自己双手死死抓住栏杆,用脚抵住舱壁,拼命护着不让他们掉下来,大一些的孩子便只好由着他们自己去挣扎。她一边呕吐,听着孩子们的哭喊,心里难受极了,泪水哗哗流淌下来。


台风整整折磨了他们一天一夜,第二天风浪小了,可是船上的盘碗餐具全打碎了,吃的东西也都遭蹋掉了,大家只好饿着肚子。


家人团聚后,好日子依旧望不到头。自从朱自清南下以后,他主持了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后来,学校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迁往云南蒙自,然后又迁到昆明,全家人就这样跟随着学校迁徙奔波,就像随风飘摇的浮萍。


战时物资供应十分紧张,生活捉襟见肘。朱自清需要面对学校繁杂的工作,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还要“以笔代枪”撰写讴歌抗战的文章,经常忙碌到深夜,身体逐渐开始吃不消。


然而,这并不能影响他全力以赴的一腔热血。有一次,他得了痢疾,为了第二天上课能发还学生的作文,只好坐在马桶上连夜批改作业。陈竹隐劝他休息,他只是说:“我答应明天发给学生的。”


一夜下来,他腹泻数十次,脸色腊黄,眼窝凹陷,可是他却连脸都来不及洗就提着包去上课了。


一身傲骨,为国家文化事业鞠躬尽瘁


朱自清对时代的悲观认识,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或许与他从年轻开始便饱经忧患有关。可不能否认的是,在北大接受知识文化的洗礼和他本身的刚烈性格相融合,终炼成有思想、有原则的一身傲骨。


据他的学生余冠英回忆,朱自清先生一直给人谦和、温文的感觉。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会因为与校长意见不合,怒而辞职。由此可见,朱自清既是温文尔雅的,也是心有耿介的,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认真的人。


而正是因为他活得太认真了,不仅对待学生、工作认真,更认真得会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原则,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代文人朱自清为什么晚年如此凄凉?是因为活得太认真


朱自清大半生的生活和命运,都和清华大学紧密相连。当时,清华的中国文学系由他一个人规划、创始、主持长达20多年之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清华大学乃至整个中文学科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朱自清虽有隐士性格,但实则极富血性,他的内心有一团火。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乱世时期的知识分子,必须打破文人躲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也必须将本来独立的人格与社会的安危、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决心回国出一份力的他便风尘仆仆地赶回中国,开始用习得的新方法对中国文学进行教学和研究。


与妻子分别后,朱自清独自留在昆明,学校发的一点生活费大部分都给了妻子和几个孩子,自己则是日复一日地工作、工作、工作,日渐憔悴,40多岁的人已经头发花白。更不幸的是,他患上了胃病,经常呕吐。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长期受战乱压迫的人民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内战开始。


朱自清见此,连身体都还没来得及好好调养,便投身于反帝国主义统治的运动中。他不断参加各种集会,发表演说,以个人的影响力号召知识分子加入到行列中来。


与此同时,因为钞票被滥发,导致通货膨胀,物价暴涨,人们生活叫苦连天,就连大学教授们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朱自清因为他家里人口多,深受牵连,他的全部工资只够买3袋面粉,这使他不得不拖着一身重病拼命多写文章,熬夜通宵成了家常便饭。


虽然如此,在1948年6月,朱自清还是率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这时的朱自清已经很虚弱,虽已半百,可嵴背已经不能挺直,走路也颤颤巍巍,必须用手杖。他在日记中写道:


此事每月须损失600法币,影响家中甚巨,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这一身傲气还是由内而外的散发着。


没过多久,在一个凌晨,朱自清突然胃部绞痛,剧烈呕吐,从此一病不起。朱乔森说他父亲当时体重只有38公斤,整夜整夜地不能睡觉。


在病床上,他清醒过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人转告校方,研究院的试卷自己不能看,请浦江清教授代阅,然后嘱咐妻子陈竹隐:“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要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朱自清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与世长辞。


晚年凄凉,是因为活得太认真


毛泽东曾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外界因此一直认为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肯接受美国救济的面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翻开朱自清先生1948年的日记,并没有留下他因为食物短缺而痛苦的记载。


相反,多的倒是反映“吃得太撑”的文字:


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


就在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因此可见,朱自清的逝世,是因为他得了严重的肠胃溃疡,并且一直没有接受合适的治疗。清贫、压抑、紧张,这些大约都是他胃病的成因。


在鲁迅先生同样于艰难困顿中早早辞别人世后的十余年,朱自清也过早地乘鹤西去,正是因为他活得太认真了。


他曾说过:


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是向下的。知识分子是可上可下的,所以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阶级。要许多知识分子都丢开既得利益,是不容易的事。


作为难得一见的优秀知识分子,他本可以选择更太平、更舒适的道路,由此一步步走上社会阶层的顶端。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在社会一片混沌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没有独善其身,而是燃烧自己,为老百姓照亮一条前进的路。


无论有多难,要遭多少罪,他始终认认真真地过着自己的人生,既可以丢开既得利益,又能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撒热血抛头颅,这是作为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秉性。


他认真做着一名大学教授该做的事情,也认真地在国难当前挑起做人民表率的重担。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贫穷,没有痛苦,只有为国家为人民认真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金。”


这便是朱自清留给后人的美好背影。

来源:一周一本书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

不吐不快,我来说两句

相关新闻

白酒冷知识,低度酒是高度酒加水兑的吗?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酒文化大国,在许多影视剧上就能看出,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景阳冈醉酒打虎,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喝酒脸红,还有人酒后吐真言,更有人直接不省人事,人生有酒须当醉;白日放歌须纵酒;葡萄美酒夜光杯;借酒浇愁愁更愁;这四句不同的诗道尽了古人的喜好...

01月25日 13:52

中日酿酒人,日本清酒与绍兴黄酒千丝万缕关系

田野间的稻谷愈显金黄。吴兴刚将一束谷穗在手里碾开,摩挲着粒粒饱满的稻米。从一粒米开始,浸米、蒸饭、发酵、压榨……谈起黄酒,这位来自“中国黄酒之乡”浙江绍兴的“80后”酿酒人笑言,自己酿出的黄酒“早已数不清了”。...

01月22日 14:50

白酒四大香型特色各异,香气和口感各有千秋

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素未谋面的人们会因为饭桌上的一杯酒相互倾听,袒露真心,从此成为了彼此的好友。由古至今,酒在中国人的交际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熟悉的一员,也是沟通你我的桥梁。...

01月21日 14:13

品酒是玄学吗​?品酒师记忆各种香气

通过训练,专家们学会观察、品尝、闻嗅、聆听我们其他人感受不到的事物,因此他们能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在和纳帕谷(Napa Valley)的一位专业酿酒师畅谈了一整个周末之后,我悟出了这个道理。...

01月18日 16:39

酒入壶,壶入盅,方觉滋味悠长

​近几天,两次与朋友用酒壶盛酒,烫酒,倒酒,在品咂美酒之时,对饮酒文化有了新的认识,美酒必须流入酒壶进入小盅子,喝起来才有滋有味。...

01月11日 15:24

最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