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
历史上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
武则天是一位能力很强,很有手段并且确实唐朝发展了不少的女中豪杰,但不得不说,她也是一名不择手段,甚至因私卖国的政治人物。她的主要黑点其实就在建周事件的“换旗事件”和任用酷吏的政治混乱
武则天登基,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的地方是,她不是登基为唐朝的皇帝,她是登基为“周朝”的皇帝。下令所有军队换旗为周,这和许诺保持唐朝建制完全不同,这让支持她登基的名将程务挺对其反目成仇。而武则天则认此对唐军队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清洗,她称帝前后几乎杀死了所有唐朝最优秀、最忠诚的二代将领,如程务挺,薛仁贵,黑齿常之,王方翼等等
人们常说,当人遇上情感时,就会变得愚蠢起来(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武则天靠残忍的手段坐上了皇位(创业),当她遭遇情爱,是正常女人的时候,她却依然如此的理智,那就不是靠智慧就可以轻松做到的了(守业)。这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在软弱的女流之辈面前,武则天是能人所不能的。武皇能在天下男人面前唿风唤雨,算是帮女人们出了一口恶气。是武则天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写了男权世界的历史,改写了女人的历史。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
另外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延伸阅读:
一代女皇武则天简史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通称武曌或武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我能制之(桀骜不驯的烈马),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野有遗贤,宰相之过也——武则天
在中国历史上称帝的人有数百,称王的则数以千计。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最特殊的莫过于武则天了,她不但是唯一的女性,而且登上最高宝座历程的艰险曲折令人叹为观止,她无论为政还是为人都有着众多让后人说不清,道不尽的地方。
武则天本名武照,曾被唐太宗赐名媚娘,称帝后改名武曌,“则天”来自于她晚年上的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其父武士镬原为大木材商人,因在唐朝开国中立功,官至工部尚书。凭借此出身,武则天14岁被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尽管地位卑微,但她以出众的美貌,过人的才气和运气,得到了太子李治的垂青。
649年太宗死,武则天被迫削发为尼,到感业寺忍受青灯黄卷的生活。
但武则天不甘寂寞的性格决定了她必然寻求结束这种生活,而命运的眷爱也给了她东山再起的机遇。李治即位为高宗后不久,便将她召入宫,晋升为昭仪。此后几年武则天投入到了惊心动魄的争宠斗争之中,先联合王皇后一起斗倒了萧淑妃,后又以掐死一个女儿的代价来诬陷王皇后,使之被打入冷宫。655年,武则天终于登上了人生第一个高峰———皇后。
在此过程中,武则天深深感受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守旧派对自己的敌视。当上皇后之后,她罢黜了20多位反对自己的官员,长孙无忌等也被迫自杀,同时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擢用了李义府、许敬宗等亲信。
660年,高宗的“风眩病”发作,头痛且目不能视,武则天开始名正言顺地参决政事。664年,高宗因对武则天不满,与上官仪谋划废后,武则天先发制人,控制了高宗,处死了上官仪,从此真正掌握了大权。
剩下可能阻挡武则天攀上政坛顶峰的只有她几个日渐长大的儿子。长子李弘曾立为太子并代父理政,33岁时死去,时人传说是被武则天毒死。次子李贤继立,后因对武则天不满而被废,第三子李显继立。683年高宗死,李显即位为中宗,但很快因一句戏言被武则天所废。武则天立第四子李旦为傀儡,自己临朝称制,独揽大权。
684年,徐敬业等在扬州以匡复李唐为名起兵,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同时裴炎等重臣因乘机要挟武则天归政李旦而被杀。随后,武则天为清剿朝内外的反对派,大兴告密之风,并委任崇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进行刑讯逼供,此后15年间,包括李氏宗室在内的大臣以谋反等罪名被杀的不计其数,官场一时成为恐怖世界。武则天在清除完反对派,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于690年正式登上帝位,改唐为周。
武则天当政时代,影响最大的举措莫过于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对人才的搜求。在科举制方面,武则天首创的有殿试、自举、武举和制科等。殿试,即由皇帝亲自对笔试通过者(称贡士)进行面试,武则天不但注重才学,而且注重相貌口才。武举的内容包括骑射、马枪、举重等,通过者由兵部录用,这两项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自举即可以毛遂自荐申请做官,这一项为武则天时代所独有。制科是皇帝根据临时需要开设的考试,名目也根据需要而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宏词科等。
除了科举制之外,武则天还通过其他各种办法搜罗人才,多次敦促各级官员举荐人才,甚至派招抚使到各地巡行以招揽人才。就搜求人才的热心而言,武则天确实为中国历史所罕见。这些措施确实也受到效果,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等均为当时名臣,而姚崇、宋璟等则为开元名相,开元盛世的人才基础,正是武则天时期打下的。
此外,武则天对盛唐诗赋的繁荣也有贡献。她本人爱好文学,不但作诗,还创造出一些汉字,如她的名字“曌”等。在她的积极倡导下,宴会赋诗、应制赋诗十分盛行,吟诗作对成为获取功名的一个捷径。在武则天时代,唐诗开始进入繁荣期,格式、内容等方面也渐趋成熟。
作为一个曾体验过民间生活的帝王,武则天也比较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她在位期间,清查非法占田、搜刮隐户、兴修水利,提出“重农桑、薄赋徭”的主张,还主持编撰了一部农书《兆人本业》。在她掌政时期,户口数由380万户增加至615万户。
武则天的晚年生活被认为“荒淫”,因为她亲近以张昌宗、张易之为首的一班“面首”,并给以高官厚禄,但她最终决定传位给亲儿子,而不是武氏家族的人,被认为是正确之举,因为“人心思唐”,当时只有李唐传人重新登极才能服众。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动政变,杀死张氏兄弟,拥立太子李显,将病榻上的武则天送进冷宫。同年,82岁的武则天在冷清中离开了人世。
史学界对武则天的评价差异之大,变化之快为历代帝王中所罕见。武则天受人指摘主要在于大兴告密之风,任命酷吏,杀害无辜,滥封官吏,以及生活淫乱等。
实际上武则天既用小人,也用君子,小人帮她夺权,君子帮她治国。她虽然使政治上层一度动荡,但社会经济仍保持平稳发展,使她在实现二千年封建史上未有的变局之时,只遇到若干短时的反抗。总的来说,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
来源:付凯91458867,读史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