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其实也想安安稳稳做个平西王,但是他的利益跟清廷的利益完全相反。如果当时南明还在,那么清廷还需要他来做白手套。然而南明迅速被吴三桂剿灭了,吴三桂这样的良弓自然就要被雪藏了。但是吴三桂不仅仅是一个人,在平西王这个名头之下还有着一群人要养,所以面对大清撤藩,他除了谋反无路可走。
(1)搬石砸脚的撤藩
清廷刚坐稳天下之时,南方还有着三藩,这些人一开始是清廷的利器,用来屠杀南明宗室不可谓不快,但是到了后期,这些人就成了肿瘤。在经济上,大清每年要拿出2000万两供养三大藩王,在其他地区花的钱也不过1700万两。另外这些藩王还大肆收税,走私贸易,生意做得很大,这在一定意义上严重损害了大清的利益。
在政治上,三个藩王所在的地区简直成了独立王国,人马几乎都是三个藩王自己的,朝廷很难伸手。这使得皇权不下省,几乎就是天高皇帝远,没人在乎北京的朝廷。在军事上,三大藩王拥兵自重,造反前的大小军力加起来大概30万,严重威胁了满清的统治。
随着清廷跟三个藩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突然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说要回东北老家。这一下震动了全国,毕竟藩王自己把自己的权力让出来是很难得的。这其实是尚可喜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清廷,但是自己又位极人臣,朝廷早早晚晚会收拾自己的,容易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自己在位还好,自己的儿子根本没那个水平,早晚会被清廷收拾了,所以主动申请撤藩。结果大清一下子就准了,让他带着一家老小,早点回东北老家养老,国家发给路费,不过兵就别带了。
见到尚可喜这么玩,其他两家就懵了,毕竟其他两家和尚可喜都是一条船上的,如果自己不跟着做,很容易让清廷找到理由。吴三桂跟尚可喜可不一样,因为吴三桂的家业比尚可喜多得多,很多人都要跟着吴三桂吃饭,就算吴三桂肯老老实实撤藩,手下的军人们未必肯。
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内心很纠结,撤吧,自己和自己的老部下都得要饭去;不撤,清廷搞完其他两家早晚收拾他。这个时候谋士劝他装聋作哑算了,结果吴三桂直接上书要撤藩,信里还说自己为大清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如何如何辛苦。
(2)不得不反
本来以为小皇帝会玩招缓兵之计,结果小皇帝给点阳光就灿烂,说平西王辛苦了,那就好好撤藩吧。吴三桂这个气啊,直接搬石砸脚。这个时候吴三桂的心态变化了,毕竟一天不撤藩,他就是云南王和大将军,皇室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一撤藩的话,他要是说出话,衙门里的捕快就能把他下狱。另外,吴三桂要是倒台了,跟着他出生入死多年的部众,几乎都要一无所有了。所以支持他撤藩的人不多。吴三桂的部下甚至发出了“王功高,今又夺滇!”
此外,年轻的皇帝在发出撤藩许可之后,又立即派了撤藩钦差,这一下子就逼急了吴三桂一脉,就差派了囚车来接了。就像做生意,先是出尔反尔,然后又要人贱卖资产,还要人立刻出让,有点欺人太甚。在部下的怒火中,清廷的逼迫中,吴三桂最终选择了起兵造反。
(3)结语
吴三桂的造反,完完全全是出于自身的利益打算。不过清廷不留一点余地的无情,也是逼他谋反的一大要素。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也是世间常理。不知道吴三桂诛杀朱明皇室后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呢?
来源:温陵闲客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