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大唐历史上一次触目惊心的政变。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政变是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生死争夺。实际上,不仅仅如此。
1:李渊登基后,并没有按照之前说的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作为随李渊一起打江山立大功的李世民,心里很不服气。
2: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的战功与威信都不及李世民,于是联合弟弟齐王李元吉,一起排挤和陷害秦王李世民,并在朝廷形成了两股势力。
一股是以为文官集团代表的太子党,一股是以秦王李世民为核心的秦王党,双方持续明争暗斗了多年。
3:经过太子党多方的努力,皇帝李渊也对儿子李世民很不很信任。
所以,每当有敌情发生,李渊总是会命令李世民扛起刀剑上前线讨伐敌人。可是,战事平息以后,李渊对李世民的猜疑却越发加重了!
因此,李世民的处境渐渐地处在了下风。他有心兵变,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除此之外,李世民真的发动政变,实际上是要逼父亲李渊交出政权,相当于革自己老子的命。
所以,李世民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秦王府人才济济
李世民是个特别爱惜人才的人,在他的身边,始终有一群有勇有谋的人陪伴他一起成长。
从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到后来了贞观之治,他身边的贤臣大将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比如: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房,即房玄龄。杜,即杜如晦。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化,而杜如晦则处事果断,后世以他们二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秦王府人才济济,除了房谋杜断,还有秦叔宝,尉迟恭,长孙无忌等等。
太子李建成还是非常有谋略的,他认为要斗跨弟弟李世民,首先要把他秦王府的人才赶走,再慢慢收拾势单力薄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没有成功。后又派人刺杀尉迟恭,再次失败后,太子李建成直接上奏皇帝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
最后,是李世民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尉迟恭保出来。
李建成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向李渊告状,说房谋杜断专门撺掇李世民做坏事。皇帝李渊耳根子软,一听说这两个人如此可恶就非常生气!
因此,李渊把他们两人撵出了京师,要求他们不准再和李世民见面。
房谋杜断不肯回来
话说尉迟恭被李世民保出来之后,心里对李世民更加的感激与忠诚。有一天,他打听到太子李建成想要对付李世民,他便告诉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后来凌烟阁功臣的第一位,他听说之后立刻就告诉了李世民,并建议李世民先发制人。
其实,李世民早就通过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内线,了解了李建成的一举一动。
但是,李世民心里总顾虑李建成和自己毕竟是亲兄弟,一直没有下决心。
尉迟恭见李世民犹豫不决,就劝谏李世民以江山社稷为重,不能以小仁而废社稷大义。
李世民终究是没有表态,尉迟恭只好拿出最后的杀手锏,说:如果李世民还犹豫不决,不愿意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话,他们将离开秦王府,不再追随李世民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李世民的态度才有所松动。他说,去把房玄龄和杜如晦请来,大家再商量一下吧!
于是,就派长孙无忌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这两个人却不来。他们说道:
“陛下敕书的旨意是不允许我们再事奉大王的。如果我们现在私下去谒见大王,肯定要因此获罪而死,因此我们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
拿刀请回心腹大臣
李世民听了他们的话后,非常生气,他以为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想要背叛他。于是,他对尉迟恭说:
“明公前去察看一下情况,如果他们果真没有回来的意思,可砍下他们头回来见我。”。
这样,房玄龄和杜如晦才乔装改扮,分开回到了秦王府。
接着,经过众人与房、杜二人的谋划之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就这样爆发了。
其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他们的心一直是向着李世民的。
当上孙无忌第一次去请,他们不肯来,并不是真的不肯,他们是想看看李世民究竟有没有下决心发动政变?
同时,他们也是想通过自己的拒绝,给李世民施压,逼迫李世民下决心,他们也都知道李世民的真实想法。
李世民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此时并不是顾及骨肉之情。因为,他和李建成走到今天,兄弟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骨肉之情了。他真正顾及的是他的皇帝老子,如果李世民先动手的话,他怕被时人议论,也怕被后世批评。
所以,如果太子李建成先动手的话,他在道义上就站得住脚。
但是,如果太子李建成先动手的话,李世民的胜算就不大,这在战略上称为“下下策”,作为身边的大臣当然不同意!
好在玄武门之变很成功,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不久,李渊就禅位给李世民了,一却按照预定的放向在发展!
来源:燕子趣谈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