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沾染鲜血的屈辱史,这一半是西方列强带来的而另一半是日本带来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曾是大清帝国附属国的日本已成长为一个亚洲强国,可惜大清的当权者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日本不屑一顾。不过,在一群满目自大的大臣中却有一人格外的清醒,他曾告诫后人,要想中国有百年太平,必须除去日本这个大患。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意识到日本不简单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一直周旋于西方列强各个国家,对国际形势也看的十分通透。尤其是邻国的日本的动态一直十分关注。日本起初和中国是很像的,都是实行闭关锁国,都是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国门。但在此之后,中国和日本却走了不同的道路。
中国屡战屡败,不停地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停地割地赔款。而反观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崛起,摆脱掉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引进新技术,实现工业化的转变,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已经成为亚洲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李鸿章看着眼里,就已经断定日本不简单,更关键是日本的野心很大,对中国虎视眈眈。因此,李鸿章多次告诫清朝当权者要小心日本,但是没人听进去。直到现实给了他们重重一击才清醒过来。
日本入侵朝鲜,清朝出兵支援
日本强大后逐步向周围国家入侵,朝鲜就是其中一个。朝鲜作为清朝的附属国,一直受到清朝的保护。此次日本大胆进攻朝鲜,朝鲜转头就向自己的大哥求救。清政府接到消息,也是蓄势待发,准备出兵好好给日本一个教训。为什么一向给人印象唯唯诺诺的清朝,这次却底气这么足。
这还要从几点说起,首先,清朝的统治者光绪也算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皇帝,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恢复大清帝国的荣耀。可惜上面有个慈禧一直压着,光绪只能算是一个傀儡,于是他就想借助此次战争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也给中国人民涨涨志气,毕竟前面输了那么多次。
其次,清政府其实也是大国欺负小国的心态,满清上下的大臣对日本的印象还停留在弹丸小国,倭寇贼子;曾国藩的长孙曾广均就曾经夸下海口,朝廷不仅要击退日本,还要在这次彻底除掉他们,扩大国家领土。就连民间百姓对此次战役也是信心满满,绝对会把日本打的落花流水的。
那些个思想狭隘,目光短浅的大臣都纷纷附和,好像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正准备开庆功宴。此时李鸿章却站出来反对,他很清楚自己国家的军队实力,根本就打不赢日本,他上书主张求和,结果光绪帝却觉得他过于小心谨慎,根本就不听他的意见。
清军败退,大国梦碎
开战后,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清军在战场是节节败退;光绪大怒,下令死守猛攻,又往前线投入大批兵力。光绪二十一年,在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率领的北洋军舰队被日军围攻,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劝降,自杀殉国。光绪却下令将此等英雄抄家,不得下葬,直到宣统继位才得以平反。
前线打仗遍地狼烟,后面却是歌舞升平,慈禧为了筹备自己的生日宴动用军需。对此,光绪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为了减少损失,清廷选择了求和。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觉得中国已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毫无反抗能力。后面就是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只有李鸿章看到事情的本质,可惜终究还是没有被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血泪经历。好在中国英才辈出,最后还是战胜了日本,结束了这场不正义的战争。
来源:网易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