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白起是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善于用兵,擅长歼灭战,曾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还是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然而就是一位这样盖世无双的大将,秦昭王却容不下,非要把他除掉,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帝王容不下勇将,是因为他们拥兵自重,功高震主,骄横跋扈,但白起显然不在此列,长平之战后,白起手握数十万重兵,名声更是达到了顶峰,他想趁势追击一举灭赵,秦王不让,甚至轻而易举地就剥夺了白起的兵权,白起没做任何抵抗。足以说明他的忠君之心。
但是,白起终究只是一个只会带兵打仗,不懂政治的莽夫粗汉,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对秦王有所微词,不该对自己的敌人视而不见,有时候朝堂上的明争暗斗远比战场厮杀更可怕。
秦昭襄王之所以容不下白起,主要应该有两个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白起自己的作死,长平之战后秦王命令退兵,退就退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没什么好说的,有什么不悦,也得藏着,不能对大王说三道四。后来秦王想再次攻打赵国,推脱不过,奉命就是了,无功而返总好过抗命不遵。明明是大将军,却像小媳妇一样碎碎念,被人抓住了把柄,也是自作自受。
其二就是应侯范雎在其中推波助澜。长平之战后,韩国和赵国派出了苏代到秦国游说应侯范雎,目的就是阻止白起继续攻打邯郸。苏代将白起胜利之后的会官居范雎之上的可能说了出来,以此来刺激范雎的嫉妒之心,范雎考虑一番后就说服秦昭襄王暂停攻打赵国,这让白起很郁闷,也让两人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秦国短暂休整后,秦昭襄王再次要求出兵攻打邯郸,并且非要白起出征,而白起也执意不肯出战,面对邯郸的久攻不下,白起甚至还说了这样一句话:“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仿佛是在得意洋洋地对秦昭襄王说:“看吧,您不听我的话,现在怎么样了?吃亏了吧?”
秦昭襄王彻底怒了,将白起贬为小士兵并迁往阴密,白起这个时候又真的病了,于是继续待在咸阳,而秦军败退的消息一次次传来,秦昭襄王终于失去了耐心,逼着白起离开咸阳,应侯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对国君的命令“怏怏不服”,秦昭襄王一听,好吧,还是赐死吧,于是白起就自刎在了杜邮。
白起死前,把自己的罪过归咎于“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他终究还是没有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对于处理君臣关系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如果做到了“将在外而主不疑”、“君臣同心”,那必是一番佳话。
来源:文运书生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