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这个名词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两千多年来已经被世人所公认。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外,还有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
这些帝王,往往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出色的建树。然而,笔者发现近些年来,有人给康熙戴上了“千古一帝”的头衔,这着实让人震惊。如果康熙能获得这个尊崇无比的头衔,那么拥有这个头衔的皇帝数不胜数。至于把“千古一帝”这个头衔给康熙,有两个代表事件。
一是、在广受好评的《康熙王朝》电视剧结尾处,对康熙有这样一句评价,“后人称之千古一帝!”二是、明清史专家阎崇年在《百家讲坛》上说,“千年一帝,首推康熙。”阎崇年进一步解释自己的看法,“康熙帝之所以成为千年一帝,比较重视民心,尤其重视士心,争取名士之心,是一历史经验。”
在很多网友看来,将康熙称为“千古一帝”,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以及拍马屁。笔者认为康熙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人物,只能说他的运气比较好。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大乱之后往往就是大治,只要皇帝稍微有点脑子,社会经济往往都能得以恢复,毕竟战乱距离他们太近了,教训也无比深刻。
在康熙做皇帝的61年中,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扳倒鳌拜和平定“三藩之乱”,尤其是是“三藩之乱”这件事,被崇拜康熙的人经常拿来称赞。如果大家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有所了解,就会发现康熙进行撤藩的时机并不成熟,他完全可以等几年再撤藩,到时吴三桂早已年迈奄奄一息。
果不其然,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让清朝元气大伤。由于吴三桂过于强悍,到了战争后期,康熙深感无力感,为此他把怒气都撒在了普通老百姓身上。《清史稿》是清朝官方史书,里面就记载了清军在四川的暴行,“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疮痍。自荡平后,休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
四川向来有着“天府之国”之称,老百姓在三藩之乱时遭到屠杀,结果幸存人口只有1.8万人。试想,如果不是康熙同意,清军有胆量如此屠杀无辜老百姓。因此,很多人认为康熙实则残暴无比。
无独有偶,康熙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读书人的文学作品中任何影射、暗示,以及牵强附会的文字,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比如《明史》案、《南山集》案等等,都是有名的文字狱,无数人因此被诛杀。
康熙一生犯下的四大罪行
一,平三藩的过程中屠杀平民。满清入关时的大屠杀非常惨烈,不过那与康熙无关,那时的满清的实际统治者是多尔衮,所以这个锅不由康熙来背。我们且说与康熙有关的大屠杀,就在平三藩的时候的屠杀,现在看来依然是惊人的。我们捡要紧的说,就说《清史稿》中,他们自己记载的史料里的描述吧!
四川满目疮痍,叛乱平定后,人数还剩下一万八千人,没有一个县的人数多。清军镇压吴三桂的时候,在四川云南一带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人数减少大半,其中多是平民。其实不仅是这两个省,江西等地也受到了屠杀。“贼民难分”这四个字,害死了多少的无辜的老百姓。康熙的口谕是,碰见“贼民难分”的情况,一例杀之。这样的皇帝,称得上仁爱?
二,严禁汉人进入关外。康熙亲政后不久,就把关外进行封禁,称其为龙兴之地,禁止汉人入内。这一政策是为了防止汉人进入关外,扩张势力。可是也就是由于他的这一昏庸政策,关外偌大土地无人居住。
沙俄人趁机入侵,占领了东北库页岛,海参崴一片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尼布楚条约》丧权辱国,是满清入关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至到今天,这片土地依然被俄罗斯所控制。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不允许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论或者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言论出现。只要有这些言论,他就对发表者严加打击。比如说陈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仅仅是说了康熙四十四年,和四十五年,这两年欠收这一事实情况,就被康熙指责为“诬陷盛世,罪大恶极”,安上了一个无比大的罪名。他被判以“斩立决”,陈四的家人受到诛连。
康熙的想法很简单,我在这天天吹嘘盛世,结果你不识相,非要来“抹黑”我,其实是事实,康熙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不允许这样的消息传出去罢了。所以他就要杀掉陈四。康熙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百姓洗脑,让你们认为天下太平,年年丰收,封锁消息。陈四只是一个卖艺人,写出了自己所看到的真实情况而已,却得到了一个全家处斩的结果。
来源:百态杂烩、古今历史大观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我要评论